台北亂走

Fiction & Literature, Essays & Letters, Essays
Cover of the book 台北亂走 by 簡宏逸,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簡宏逸 ISBN: 7227578679207
Publisher: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pril 30, 2018
Imprint: 城邦印書館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簡宏逸
ISBN: 7227578679207
Publisher: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pril 30, 2018
Imprint: 城邦印書館
Language: Chinese

時光流轉,還記得十年前的台北是什麼模樣嗎?
時間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在變與不變的光景中,這個城市也許超乎想像地耐人尋味。

我在美國留學期間,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回台北。長則兩個月,短則兩星期的停留期間,我就像個外來的觀光客,每天帶著相機出門走走看看,原本熟悉的事物也因此而變得新奇。

當時亂走台北的隨筆,如今變成幫助記憶的歷史紀錄。好些景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過往的回憶在時間之河裡閃閃發光。

除了具體的事物,還記下一些1990年代學生生活的大小事,宛如時空膠囊一般被保存了下來,蘊藏著等待被重新記起的過去。

▍作者介紹 /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喜歡自己到處走走看看,但對於知識的飢渴和過剩的好奇心,每次都讓輕鬆的旅行變成考察和收集資料,完全不像一隻懶懶的貓。念過語言學(BA, 2006),研究過傳教士漢學(MA, 2011)、台灣地名(MA, 2012),以及知識建構的歷史(PhD, 2017)。目前在南港翰林院臨時行走,以貓的角度研究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

▍目錄 /
自序 記憶的時空膠囊

◎台北亂走
初夏返回台北第一天的亂走
在沒有聖誕節氣氛的12月24日去淡水
雨後走入臨沂連雲間的綠意
夏日午後,從西區到東區
從繁忙的中山南路走進徐州路
台北東區巷弄
風雨後走進午後陽光的巷弄
公車漫遊 2005-07-26
淡水小巷的階梯
再一次坐公車漫遊
某日去內湖探險
鋒面過境後退潮的淡水
現代化的祭祀

◎城市裡陳舊的角落
巷子裡的小廟
圳道遺跡
我只認同MCI國光號
台北北站
三重站,時間停在1997
台北東站
小南門站附近的廢屋
捷運站附近的雜貨店

◎大安森林公園的時間感
走進森林公園的西南角
早春的楓香新芽
不在地圖上的小徑+4.5號出入口
公園裡,陽光穿林灑落
蕭瑟季節應蕭瑟
紛散的烏桕紅葉
雨後的阿勃勒
2006年秋天的台灣欒樹
大安森林公園5號出入口

◎世紀初書店筆記
逛書店八小時
逛書店的美德與小奸小惡

◎地方的記憶
滬尾河畔向晚
台北登高記
北投站與期末考
街角有落地窗的小店
信義路新生南路口

◎世紀末制服與書包的歲月
深秋的步調
十一月子夜的追憶
十四年
學校的便當
兩把有繼承關係的尺
放學的時候
想起地理學
關於精簡教材
小老師
金安出版社和國中參考書
自己與多數人不同的地方

◎時代的痕跡
2004年重探1998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郵筒
麥當勞的名字
傾頹的政權
喜好收集雜物之人
在地的陌生人去了市場

◎後記

▍自序 / 記憶的時空膠囊

「在地觀光客」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一個人要怎麼一方面在地,一方面又是個觀光客?但是這兩個看似衝突的概念,卻同時出現在我身上。2000年到2006年間,我離開台灣前往美國留學。相較於其他留學生,我只要文件備齊,幾乎每個寒暑假都會回台灣,短則兩星期,長則兩個月。在這個短暫停留於台北的時間內,我就像觀光客一樣,每天帶著相機出門走走,拍下原本應該熟悉,卻又只能短暫相會的景物。就這樣,我成了在地觀光客,原本熟悉的事物也變得新奇起來。

另一方面,我在2004年1月趁著剛開始的流行,用Movable Type在虛擬主機上架設部落格ephemeris(網址:mt.leafportal.org)。在此之前,我雖然也架過幾個網站,但部落格使用的線上出版系統讓我可以更快速地整合照片和文字,寫下作為在地觀光客時在台北的紀行。但從寫作的時間來看的話,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台北拍下照片之後,回到美國才「看圖說故事」,用回憶的態度寫下。我將這一系列文章稱為「台北亂走」,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都是漫無目的地亂走,所經過的地方也是不引人注意的小巷、住宅區,甚至只是自家附近而已。有時地點也會勾起更久以前的回憶,使我寫下更久以前的事,看起來倒也像某種程度的回憶錄了。

本書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是在2004年至2006年間寫的,許多地名也保留當時的樣子。最早的數位原生照片是2003年拍下的。因為那時我才買下第一台數位相機,精簡小巧的外型可以隨身攜帶。當時這種對城市的記述還是個滿新的主題,網路上亦有不少迴響。2006年其中一篇文章〈滬尾河岸•向晚〉獲得蕃薯藤「小地方大故事」的「風土人物誌」首獎,可說是難得的肯定。但2006年也是我結束美國的大學學業返台的時候。在此之後,我的心態就難以當個在地觀光客,出門也不會帶著相機,更別說抱著觀光的心態在台北亂走了。就這樣,「台北亂走」被我放在一邊,不再理會。直到十年過去,原本還算即時的紀行,就變成完全過時的資訊了。

但是「過時」和「懷舊」只有一線之隔。這些文章放了十多年後,我這位「在地觀光客」的觀察也已經成了歷史紀錄。當年我看到的街景,有些已經不復存在。有些書店,目前還在營業的可說屈指可數。即使是看似變化不大的地方,我重回該地時的印象也已經模糊。時間的流逝,已經使「台北亂走」成為歷史紀錄。還有台北幾個已經不存在的公路車站,我在當時也帶著留下紀錄的意識寫下自己的觀察。除了具體的事物,我也記下一些1990年代學生生活的事。這些連我現在都記不清楚的事情,也因為當時的寫作而保存下來。

作為一個獨來獨往的觀察記錄者,我所抱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個人主觀的態度。我並不想站在客觀角度去觀察台北的面貌,觀察範圍也只限於自己的生活圈附近。作為史料的話,或許總是有讓讀者感到遺憾的地方吧。但正如前面所說,許多文章都是人在美國時,透過自己拍下的照片來看台北所寫下的,其實就像是寫回憶錄一樣。這讓我想到孟元老避難到杭州臨安之後,回憶北宋故都舊事而寫下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岱在國破家亡後所寫的《陶庵夢憶》。雖然我的處境並不像他們一樣悲慘,但不可否認的是《台北亂走》的確有向孟元老和張岱致敬的味道,彷彿自己也像個「遺民」一樣只能回顧往事(正確來說是「移民」)。總之,以回憶錄的態度寫成的文章,放了十多年失去時效性之後,反而因為過時,成為記憶的時空膠囊,保存那些你已忘記,我也忘記的十年前日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時光流轉,還記得十年前的台北是什麼模樣嗎?
時間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在變與不變的光景中,這個城市也許超乎想像地耐人尋味。

我在美國留學期間,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回台北。長則兩個月,短則兩星期的停留期間,我就像個外來的觀光客,每天帶著相機出門走走看看,原本熟悉的事物也因此而變得新奇。

當時亂走台北的隨筆,如今變成幫助記憶的歷史紀錄。好些景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過往的回憶在時間之河裡閃閃發光。

除了具體的事物,還記下一些1990年代學生生活的大小事,宛如時空膠囊一般被保存了下來,蘊藏著等待被重新記起的過去。

▍作者介紹 /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喜歡自己到處走走看看,但對於知識的飢渴和過剩的好奇心,每次都讓輕鬆的旅行變成考察和收集資料,完全不像一隻懶懶的貓。念過語言學(BA, 2006),研究過傳教士漢學(MA, 2011)、台灣地名(MA, 2012),以及知識建構的歷史(PhD, 2017)。目前在南港翰林院臨時行走,以貓的角度研究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

▍目錄 /
自序 記憶的時空膠囊

◎台北亂走
初夏返回台北第一天的亂走
在沒有聖誕節氣氛的12月24日去淡水
雨後走入臨沂連雲間的綠意
夏日午後,從西區到東區
從繁忙的中山南路走進徐州路
台北東區巷弄
風雨後走進午後陽光的巷弄
公車漫遊 2005-07-26
淡水小巷的階梯
再一次坐公車漫遊
某日去內湖探險
鋒面過境後退潮的淡水
現代化的祭祀

◎城市裡陳舊的角落
巷子裡的小廟
圳道遺跡
我只認同MCI國光號
台北北站
三重站,時間停在1997
台北東站
小南門站附近的廢屋
捷運站附近的雜貨店

◎大安森林公園的時間感
走進森林公園的西南角
早春的楓香新芽
不在地圖上的小徑+4.5號出入口
公園裡,陽光穿林灑落
蕭瑟季節應蕭瑟
紛散的烏桕紅葉
雨後的阿勃勒
2006年秋天的台灣欒樹
大安森林公園5號出入口

◎世紀初書店筆記
逛書店八小時
逛書店的美德與小奸小惡

◎地方的記憶
滬尾河畔向晚
台北登高記
北投站與期末考
街角有落地窗的小店
信義路新生南路口

◎世紀末制服與書包的歲月
深秋的步調
十一月子夜的追憶
十四年
學校的便當
兩把有繼承關係的尺
放學的時候
想起地理學
關於精簡教材
小老師
金安出版社和國中參考書
自己與多數人不同的地方

◎時代的痕跡
2004年重探1998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郵筒
麥當勞的名字
傾頹的政權
喜好收集雜物之人
在地的陌生人去了市場

◎後記

▍自序 / 記憶的時空膠囊

「在地觀光客」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一個人要怎麼一方面在地,一方面又是個觀光客?但是這兩個看似衝突的概念,卻同時出現在我身上。2000年到2006年間,我離開台灣前往美國留學。相較於其他留學生,我只要文件備齊,幾乎每個寒暑假都會回台灣,短則兩星期,長則兩個月。在這個短暫停留於台北的時間內,我就像觀光客一樣,每天帶著相機出門走走,拍下原本應該熟悉,卻又只能短暫相會的景物。就這樣,我成了在地觀光客,原本熟悉的事物也變得新奇起來。

另一方面,我在2004年1月趁著剛開始的流行,用Movable Type在虛擬主機上架設部落格ephemeris(網址:mt.leafportal.org)。在此之前,我雖然也架過幾個網站,但部落格使用的線上出版系統讓我可以更快速地整合照片和文字,寫下作為在地觀光客時在台北的紀行。但從寫作的時間來看的話,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台北拍下照片之後,回到美國才「看圖說故事」,用回憶的態度寫下。我將這一系列文章稱為「台北亂走」,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都是漫無目的地亂走,所經過的地方也是不引人注意的小巷、住宅區,甚至只是自家附近而已。有時地點也會勾起更久以前的回憶,使我寫下更久以前的事,看起來倒也像某種程度的回憶錄了。

本書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是在2004年至2006年間寫的,許多地名也保留當時的樣子。最早的數位原生照片是2003年拍下的。因為那時我才買下第一台數位相機,精簡小巧的外型可以隨身攜帶。當時這種對城市的記述還是個滿新的主題,網路上亦有不少迴響。2006年其中一篇文章〈滬尾河岸•向晚〉獲得蕃薯藤「小地方大故事」的「風土人物誌」首獎,可說是難得的肯定。但2006年也是我結束美國的大學學業返台的時候。在此之後,我的心態就難以當個在地觀光客,出門也不會帶著相機,更別說抱著觀光的心態在台北亂走了。就這樣,「台北亂走」被我放在一邊,不再理會。直到十年過去,原本還算即時的紀行,就變成完全過時的資訊了。

但是「過時」和「懷舊」只有一線之隔。這些文章放了十多年後,我這位「在地觀光客」的觀察也已經成了歷史紀錄。當年我看到的街景,有些已經不復存在。有些書店,目前還在營業的可說屈指可數。即使是看似變化不大的地方,我重回該地時的印象也已經模糊。時間的流逝,已經使「台北亂走」成為歷史紀錄。還有台北幾個已經不存在的公路車站,我在當時也帶著留下紀錄的意識寫下自己的觀察。除了具體的事物,我也記下一些1990年代學生生活的事。這些連我現在都記不清楚的事情,也因為當時的寫作而保存下來。

作為一個獨來獨往的觀察記錄者,我所抱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個人主觀的態度。我並不想站在客觀角度去觀察台北的面貌,觀察範圍也只限於自己的生活圈附近。作為史料的話,或許總是有讓讀者感到遺憾的地方吧。但正如前面所說,許多文章都是人在美國時,透過自己拍下的照片來看台北所寫下的,其實就像是寫回憶錄一樣。這讓我想到孟元老避難到杭州臨安之後,回憶北宋故都舊事而寫下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岱在國破家亡後所寫的《陶庵夢憶》。雖然我的處境並不像他們一樣悲慘,但不可否認的是《台北亂走》的確有向孟元老和張岱致敬的味道,彷彿自己也像個「遺民」一樣只能回顧往事(正確來說是「移民」)。總之,以回憶錄的態度寫成的文章,放了十多年失去時效性之後,反而因為過時,成為記憶的時空膠囊,保存那些你已忘記,我也忘記的十年前日常。

More books from Essays

Cover of the book Die Antwort ist das Unglück der Frage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Creationists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El Arcano de la Poesìa: Antología 2012-2016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Obras completas, I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Zukunft der Gynäkologie und Geburtshilfe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Ideias de Jeca Tatu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The Muses on Their Lunch Hour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Die letzten Tage des Patriarchats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Letter to the Father/Brief an den Vater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The Rant Zone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Nuestra Arma es Nuestra Palabra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The Wild Goose Literary e-Journal August 2018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Die Vertreibung aus dem Paradies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Of the Abuse of Words by 簡宏逸
Cover of the book The Age of Erasmus by 簡宏逸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