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黃秀蘭、張幃超 | ISBN: | 6639869437233 |
Publisher: | 天行书苑 | Publication: | December 15, 2009 |
Imprint: | Language: | Chinese |
Author: | 黃秀蘭、張幃超 |
ISBN: | 6639869437233 |
Publisher: | 天行书苑 |
Publication: | December 15, 2009 |
Imprint: | |
Language: | Chinese |
〈富春山居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全画以七纸绘成,自从吴问卿火殉后断成两卷,第一纸被烧去一半,残存的半纸51.4公分被补缀成〈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后方较完整的六纸636.9公分,则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画合计尚有688.3公分,是黄公望所有传世作品中长度最长的画作,也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画家黄公望被誉为元四大家之首,在当时的画坛声名显赫,在许多书画记册中都留下了许多记载,然而黄公望中晚年入道后云游四方、居无定所,造成许多史料记载不一,为了尽可能的贴近黄公望真实的生活状况,我们搜集了现存的人物志、地方志,与黄公望在书画上的落款、题诗及著作,包含画论与丹书,耗费许多时间进行考证与整理。
〈富春山居图〉画作的内容为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山水,自古即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名,根据黄公望于画卷上的跋文:「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我们可以知道,黄公望于至正七年( 公元1347 )归隐富春,便偕师弟郑樗共游富春山水,并将所见山水绘成此长卷,在题跋之际,作画时间至少历经了三、四个寒暑。
画卷流传的过程彷佛戏剧、小说般精彩,先有画家沈周失画,痛心疾首之下背临一幅,再有董其昌得画卷大呼「吾师乎、吾师乎」之感叹,后有吴问卿死前火殉,侄子舍身抢救,遂使长卷一分为二,分别流传于海峡两岸,至公元2011年两卷方能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清代乾隆时期于宫中先后收进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也引起当时君臣们的议论,最终竟误以另一张伪本〈子明卷〉为真迹,而错判真本〈无用师卷〉为假,直到民国二十二年由徐达邦重新鉴定后才得以昭雪,民国七十年代,徐复观先生再度引发论战,辩论两卷的真伪,更为研究〈富春山居图〉的人们增添了许多话题。
这幅〈富春山居图〉全画以深浅不一的墨色绘成,无半点艳丽的色彩,令观画者的评价处于两极,乾隆、徐复观把它认为是伪品,而沈周、董其昌、吴问卿却珍爱无比,这大概是黄公望晚年入道后,去除贪嗔痴爱,独全其真的效果,令〈富春山居图〉全画朴实无华,却隐隐显露一种天真平淡的雅致。就算是认为它是伪品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认其画格秀润可喜。
全书先以〈画家黄公望生平故事〉、 〈富春山居图成画与流传〉、〈黄公望的绘画内涵与成就〉三篇文章概述〈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内涵、流传、成就,俾使读者有初步的认识,书末以〈结语〉分析全画结构、技法与意涵,使读者对黄公望亹亹布置经营的〈富春山居图〉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书中段是〈富春山居图〉全画的分段解说,根据黄公望的绘画布局,将全画七纸区分成七个段落:启卷津渡、富春湾、大岭横云、子陵钓台、七里滩、一峰陡立、末尾跋文,细细分析画卷的布局、结构与意涵。除了起首与结尾两段受到纸张局限外,中间五个场景皆大展其势,向左右画纸延伸,场景与场景相互交融,秀丽的富春山水在长卷上缓缓舒展开来。
黄公望的山水画论〈写山水诀〉,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构图、意涵留下许多论述,帮助我们理解〈富春山居图〉,而其笔法直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南方画风,与其师赵孟俯提倡的「文人画」,也直接影响到黄公望画作,都是我们分析画作的根据。
〈富春山居图〉生动的笔法与恬淡的意趣令人难以忘怀,甚至被喻为画中〈兰亭〉,为山水画的最高评价。希望读者们在本书图文解构式的论述与平实的介绍中,得以一览富春山水之美好,并玩味黄公望构图的巧思,六百年来这幅画持续感动了许多人,进入21世纪,这幅画仍以天真平淡的水墨洗涤人们的性灵,心思涤净宛若富春山水般清明透亮。
〈富春山居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全画以七纸绘成,自从吴问卿火殉后断成两卷,第一纸被烧去一半,残存的半纸51.4公分被补缀成〈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后方较完整的六纸636.9公分,则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画合计尚有688.3公分,是黄公望所有传世作品中长度最长的画作,也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画家黄公望被誉为元四大家之首,在当时的画坛声名显赫,在许多书画记册中都留下了许多记载,然而黄公望中晚年入道后云游四方、居无定所,造成许多史料记载不一,为了尽可能的贴近黄公望真实的生活状况,我们搜集了现存的人物志、地方志,与黄公望在书画上的落款、题诗及著作,包含画论与丹书,耗费许多时间进行考证与整理。
〈富春山居图〉画作的内容为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山水,自古即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名,根据黄公望于画卷上的跋文:「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我们可以知道,黄公望于至正七年( 公元1347 )归隐富春,便偕师弟郑樗共游富春山水,并将所见山水绘成此长卷,在题跋之际,作画时间至少历经了三、四个寒暑。
画卷流传的过程彷佛戏剧、小说般精彩,先有画家沈周失画,痛心疾首之下背临一幅,再有董其昌得画卷大呼「吾师乎、吾师乎」之感叹,后有吴问卿死前火殉,侄子舍身抢救,遂使长卷一分为二,分别流传于海峡两岸,至公元2011年两卷方能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清代乾隆时期于宫中先后收进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也引起当时君臣们的议论,最终竟误以另一张伪本〈子明卷〉为真迹,而错判真本〈无用师卷〉为假,直到民国二十二年由徐达邦重新鉴定后才得以昭雪,民国七十年代,徐复观先生再度引发论战,辩论两卷的真伪,更为研究〈富春山居图〉的人们增添了许多话题。
这幅〈富春山居图〉全画以深浅不一的墨色绘成,无半点艳丽的色彩,令观画者的评价处于两极,乾隆、徐复观把它认为是伪品,而沈周、董其昌、吴问卿却珍爱无比,这大概是黄公望晚年入道后,去除贪嗔痴爱,独全其真的效果,令〈富春山居图〉全画朴实无华,却隐隐显露一种天真平淡的雅致。就算是认为它是伪品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认其画格秀润可喜。
全书先以〈画家黄公望生平故事〉、 〈富春山居图成画与流传〉、〈黄公望的绘画内涵与成就〉三篇文章概述〈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内涵、流传、成就,俾使读者有初步的认识,书末以〈结语〉分析全画结构、技法与意涵,使读者对黄公望亹亹布置经营的〈富春山居图〉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书中段是〈富春山居图〉全画的分段解说,根据黄公望的绘画布局,将全画七纸区分成七个段落:启卷津渡、富春湾、大岭横云、子陵钓台、七里滩、一峰陡立、末尾跋文,细细分析画卷的布局、结构与意涵。除了起首与结尾两段受到纸张局限外,中间五个场景皆大展其势,向左右画纸延伸,场景与场景相互交融,秀丽的富春山水在长卷上缓缓舒展开来。
黄公望的山水画论〈写山水诀〉,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构图、意涵留下许多论述,帮助我们理解〈富春山居图〉,而其笔法直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南方画风,与其师赵孟俯提倡的「文人画」,也直接影响到黄公望画作,都是我们分析画作的根据。
〈富春山居图〉生动的笔法与恬淡的意趣令人难以忘怀,甚至被喻为画中〈兰亭〉,为山水画的最高评价。希望读者们在本书图文解构式的论述与平实的介绍中,得以一览富春山水之美好,并玩味黄公望构图的巧思,六百年来这幅画持续感动了许多人,进入21世纪,这幅画仍以天真平淡的水墨洗涤人们的性灵,心思涤净宛若富春山水般清明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