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Nonfic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Inspiration & Meditation, Spirituality
Cover of the book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ISBN: 6739579001953
Publisher: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ne 3, 2019
Imprint: 橡實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ISBN: 6739579001953
Publisher: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ne 3, 2019
Imprint: 橡實文化
Language: Chinese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帶你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 **

透過靜坐,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同時在世間實踐無執之道,

就能獲得解脫。

** **

‧希求行動成果的自私欲望,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無執之道,就是善巧無私且帶著愛地執行行動,並放下對行動成果的執著。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才可能證得圓滿。

 

何謂「業」

 

「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

 

業力是我們內在完美正義法則的展現,它是宇宙法則在人類小宇宙中的投射,並不包含武斷或懲罰的意味;這是宇宙通用的保證,保證每一個行為的結果最終都會回到其來源。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的。這並不是一種宿命的概念,因為無論發生何事,都是我們先前選擇和行動的結果,也是為了完成個人經驗的必然。

 

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

 

我們身上已然發生的事情,是過去行動的實現;未來的一切也同樣會是目前行動的結果。先前行動所創造的業無法被改變,但是我們有能力決定未來的業。

 

獲得智慧,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三個原則:

 

1.放棄行動的成果。

2.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的唯一理由。

3.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無執是愛的最高形式

 

我們必須把自己當成這個人世間暫居的旅客,了解我們只是暫時借用這個身體、這些經驗,以及這些物質,它們並不屬於我們。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去占有這些東西,而是為了超越而來使用它們。我們的行動不是個人的擁有物,我們不需要對它們產生執著。

 

帶著愛、耐心和勇氣善巧地行動。為他人無私地做一些事情就是真愛,懷抱愛去執行你的職責。學習活在人世間卻保持超然,學習這個道理:人世間的所有東西都為你所用,卻永遠不屬於你。

 

無執就是愛的最高形式,當我們透過培育無執,來讓心與終極至善連結時,我們就可以藉由無一例外地愛所有人,來獲得快樂。藉由奉獻出行動成果以及否定私我感,一個人可以實現生命的真實目的。如果不擺脫利用行動來滿足私慾的精神,我們就無法真正享受生命。圍繞在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至喜的阿特曼,而我們來到這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享受這份無上的喜悅。但由於我們一直被自己那貪圖享樂的自私感受所束縛,所以我們看不出它豐富與真實的原貌。生命本身無需被改變;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態度。

 

本書簡介

 

為了展示每個人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在書中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並說明自我解脫的三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斯瓦米‧拉瑪明確地告訴我們,祈求得到我們各種行動的「結果」或「成果」的那個欲望,就是我們被俘虜為奴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練習無執,並為他人福祉供奉出我們行動的成果。無論行動的善惡,都會讓我們形同奴隸般受困;我們必須學習無私地在人間生活。

 

第二個被揭示的自我開悟必經階段,就是意識心和潛意識心的淨化,淨化那些欲望、念頭以及習性,這些東西有如黑幕遮蔽了我們,使我們無法觸及真理。心被幻象所蒙蔽,只要我們依然把非真誤以為真、把非永恆視為永恆,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幫助求道者可以開始實踐自我淨化和明辨真偽的人生任務,斯瓦米‧拉瑪也為我們介紹了瑜伽的技巧。

 

最後,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出生於印度,曾在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多年,期間跟隨多位長年隱居的瑜伽士生活與學習。1952年前後,斯瓦米‧拉瑪到歐洲學習,1969年又前往美國。他在美國將東方修行融合西方現代瑜伽理念,創辦了喜馬拉雅瑜伽研究所,開始傳授他獨特的練習方法,為喜馬拉雅瑜伽流派的創始人。

斯瓦米‧拉瑪對瑜伽的理解精準又確實,不強調瑜伽玄虛的一面,而強調真正能使練習者受益的方法和過程,對當代瑜伽產生了重要影響。

 

 

【譯者簡介】

sujata

斯瓦米韋達老師的學生&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僕人

印度喜馬拉雅瑜伽傳承三階師資完訓並認證

國際瑜伽聯盟登記註冊E-RYT500小時師資證照

目前擔任喜馬拉雅天空瑜伽的園丁

 

 

目次

 

引言─透過研讀自我,來解開束縛

 

Chpater 1 業力的繩索

執行行動的正確態度

解開業繩,從消去外在世界的知識開始

自己做好準備,才能獲得真知

展開層層自我,進行檢視

 

Chpater 2 心是精細卻強韌的繩線

認識心的不同面向

處理內心深處的激情

意識狀態的四種境界

 

Chpater 3 思考過程

靜坐的好處與目的

心的四個主要作用

全然整合的心

 

Chpater 4 業力法則

重生為人,就有改變「業」的機會

看清業力的根本原因

學會活在內在世界

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Chpater 5 印記

深潛的印記與念頭泡泡

實際的解脫業力之道

思考過程的三條道路

 

Chpater 6 執著與無執

無執是帶著愛執行行動

轉化生命的障礙,獲得自由

 

Chpater 7 心與梵咒

透過靜坐,清理心

自我觀察是獲得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Chpater 8 解脫與無私的行動

透過無私,償還業債

宇宙是三種質性的遊戲場

行動是敬拜之法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帶你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 **

透過靜坐,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同時在世間實踐無執之道,

就能獲得解脫。

** **

‧希求行動成果的自私欲望,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無執之道,就是善巧無私且帶著愛地執行行動,並放下對行動成果的執著。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才可能證得圓滿。

 

何謂「業」

 

「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

 

業力是我們內在完美正義法則的展現,它是宇宙法則在人類小宇宙中的投射,並不包含武斷或懲罰的意味;這是宇宙通用的保證,保證每一個行為的結果最終都會回到其來源。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的。這並不是一種宿命的概念,因為無論發生何事,都是我們先前選擇和行動的結果,也是為了完成個人經驗的必然。

 

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只要心依然處於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

 

我們身上已然發生的事情,是過去行動的實現;未來的一切也同樣會是目前行動的結果。先前行動所創造的業無法被改變,但是我們有能力決定未來的業。

 

獲得智慧,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三個原則:

 

1.放棄行動的成果。

2.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的唯一理由。

3.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無執是愛的最高形式

 

我們必須把自己當成這個人世間暫居的旅客,了解我們只是暫時借用這個身體、這些經驗,以及這些物質,它們並不屬於我們。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去占有這些東西,而是為了超越而來使用它們。我們的行動不是個人的擁有物,我們不需要對它們產生執著。

 

帶著愛、耐心和勇氣善巧地行動。為他人無私地做一些事情就是真愛,懷抱愛去執行你的職責。學習活在人世間卻保持超然,學習這個道理:人世間的所有東西都為你所用,卻永遠不屬於你。

 

無執就是愛的最高形式,當我們透過培育無執,來讓心與終極至善連結時,我們就可以藉由無一例外地愛所有人,來獲得快樂。藉由奉獻出行動成果以及否定私我感,一個人可以實現生命的真實目的。如果不擺脫利用行動來滿足私慾的精神,我們就無法真正享受生命。圍繞在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至喜的阿特曼,而我們來到這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享受這份無上的喜悅。但由於我們一直被自己那貪圖享樂的自私感受所束縛,所以我們看不出它豐富與真實的原貌。生命本身無需被改變;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態度。

 

本書簡介

 

為了展示每個人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在書中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並說明自我解脫的三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斯瓦米‧拉瑪明確地告訴我們,祈求得到我們各種行動的「結果」或「成果」的那個欲望,就是我們被俘虜為奴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練習無執,並為他人福祉供奉出我們行動的成果。無論行動的善惡,都會讓我們形同奴隸般受困;我們必須學習無私地在人間生活。

 

第二個被揭示的自我開悟必經階段,就是意識心和潛意識心的淨化,淨化那些欲望、念頭以及習性,這些東西有如黑幕遮蔽了我們,使我們無法觸及真理。心被幻象所蒙蔽,只要我們依然把非真誤以為真、把非永恆視為永恆,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幫助求道者可以開始實踐自我淨化和明辨真偽的人生任務,斯瓦米‧拉瑪也為我們介紹了瑜伽的技巧。

 

最後,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出生於印度,曾在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多年,期間跟隨多位長年隱居的瑜伽士生活與學習。1952年前後,斯瓦米‧拉瑪到歐洲學習,1969年又前往美國。他在美國將東方修行融合西方現代瑜伽理念,創辦了喜馬拉雅瑜伽研究所,開始傳授他獨特的練習方法,為喜馬拉雅瑜伽流派的創始人。

斯瓦米‧拉瑪對瑜伽的理解精準又確實,不強調瑜伽玄虛的一面,而強調真正能使練習者受益的方法和過程,對當代瑜伽產生了重要影響。

 

 

【譯者簡介】

sujata

斯瓦米韋達老師的學生&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僕人

印度喜馬拉雅瑜伽傳承三階師資完訓並認證

國際瑜伽聯盟登記註冊E-RYT500小時師資證照

目前擔任喜馬拉雅天空瑜伽的園丁

 

 

目次

 

引言─透過研讀自我,來解開束縛

 

Chpater 1 業力的繩索

執行行動的正確態度

解開業繩,從消去外在世界的知識開始

自己做好準備,才能獲得真知

展開層層自我,進行檢視

 

Chpater 2 心是精細卻強韌的繩線

認識心的不同面向

處理內心深處的激情

意識狀態的四種境界

 

Chpater 3 思考過程

靜坐的好處與目的

心的四個主要作用

全然整合的心

 

Chpater 4 業力法則

重生為人,就有改變「業」的機會

看清業力的根本原因

學會活在內在世界

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Chpater 5 印記

深潛的印記與念頭泡泡

實際的解脫業力之道

思考過程的三條道路

 

Chpater 6 執著與無執

無執是帶著愛執行行動

轉化生命的障礙,獲得自由

 

Chpater 7 心與梵咒

透過靜坐,清理心

自我觀察是獲得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Chpater 8 解脫與無私的行動

透過無私,償還業債

宇宙是三種質性的遊戲場

行動是敬拜之法

More books from Spirituality

Cover of the book Death of a Holy Land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The Song That I Am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Philosophy and Democracy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Eindeloos bewustzijn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The Novice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Symposium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Einflüsse des antiken Symposions auf die christliche und jüdische Mahlpraxis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Crítica del juicio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The Blood of the Cross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Fire Road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Castles in the Sand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Making Morality Work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Everyday Consciousness and Primordial Awareness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The Gospels of the Weekday Lectionary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Cover of the book Authentic Cosmopolitanism by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