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

Fiction & Literature, Literary Theory & Criticism, Drama History & Criticism,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Film, History & Criticism, Performing Arts
Cover of the book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 by 廖偉棠,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廖偉棠 ISBN: 3179570850062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September 26, 2017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廖偉棠
ISBN: 3179570850062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September 26, 2017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方異境
讓生活撐開以惡與暴烈
讓生命脹大以時空的薄膜
有時,毀滅反而
成為詩意與哲學再生的契機

「我將向黑暗裏彷徨於無地。」──魯迅《影的告別》如是說。

繼《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後,廖偉棠新作《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入影入戲!

如果影會告白,它將向你描述何謂「無地」。廖偉棠以詩人特有的視角,挖掘潛藏在影像聲光背後那些難以描述、讓觀者耿耿於懷的神祕領域,在最豐厚的溫柔上,細緻、銳利地述說電影的暗面,刻畫你我都熟悉的影與人。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分為三輯,第一輯放眼西方與東洋,以幽暗曖昧的科幻宇宙為起點,逐漸聚焦在人間的生與死、故鄉與遠行的永恆主題,探求靈魂深處最原初的意義,讓我們在《地心引力》的幽冥太空遙望過去與未來,跟著少年Pi一同漂流。

第二輯將眼光拉近,凝視中國風起雲湧的人世,娓娓道來激盪其中的愛與憎,看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人影像中的河山。

到了第三輯,我們得以一窺最廖偉棠最近身的場域,描繪香港、台灣的觀影風貌,談《艋舺》的在地經驗、談張國榮與梅艷芳、談周星馳,也談詩人周夢蝶,藉由聲光色彩的迷離,書寫明明踏實生活其中卻始終如異邦的疏離。

無論是借古諷今、借影說光、借刀殺人,這一張觀影地圖都試圖在銀幕世界之上創造一個平行宇宙,讓你在演員謝幕之後開始一場新的文字冒險之旅。

※ 本書精華

◎觀影之藝

‧《刺客聶隱娘》:電影深詣詩意,道盡中晚唐的聲色絕境。聲:聶字正體有三耳,再加隱字一耳,女俠遂比我們有了雙倍的聽覺。聽者是停駐、引弓不發的,一發則取人性命於五步之內。

‧《薩爾加多的凝視》:面對苦難,你採取藝術行動就難免被視為偽善,這道德門檻如此之高,又是如此容易變成道德大棒。

‧《路邊野餐》:詩意存在於小診所的枯寂日常中,存在於挖掘機的上落規矩中,存在於小男孩與小裁縫捨不得放下的一碗飯,存在於陳升回憶那間被瀑布聲吵得無法對話的房子。

‧《風起》:美,有時只是遁詞,只是一個藝術家對真的軟弱。

◎觀影人

‧《化城再來人》:《化城再來人》裡講述的這個詩人周夢蝶,孤獨得自己既是筆墨、也是細長的一條著墨之紙,別人揮灑大時代之潑墨淋漓之時,他獨潛心向內,在他唯一擁有的一具肉身上抄經,其詩之瓊絕卻正因此而來。

‧《一代宗師》:拍電影也好似禪宗比機鋒,能讓人頓悟的都是平常語,王家衛往往也是俗語比造語好,《春光乍洩》一句「不如從頭來過」、《花樣年華》一句「如果有多一張船票」這樣的平常語比《東邪西毒》許多現代詩式金句要內涵得多。

‧《生生長流》:阿巴斯並非殺死電影的人,而恰是催生一種新電影的智者。

‧《深海光年》: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考古者,他的考古是去拓寬民眾對歷史的想像、去面對自身在歷史共業當中的抉擇。

‧《比海還深》:我們都沈浸在是枝裕和那種日常的絕望中無法出來──因為日常,這絕望變得更不能反駁。

‧《天注定》:賈樟柯的絕望在於,這是一個無俠的時代,他卻想拍一部武俠片。

‧《胭脂扣》:梅豔芳是南音的五更夜嘆,不需要掌聲,只需要淚水。而張國榮是有京劇名角範兒的,亮相時必須喝得滿堂彩。

‧《如歌的行板:瘂弦》:瘂弦呈現出一個天才的絕望─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人曾經的流離賦予他一抹杜甫的底色,盡管他不時掙扎著李商隱、杜牧式的超逸。

◎觀影世

‧《小東西》:在《小東西》,中國不只是一個中國,而是由無數個中國相交織重疊而成,但它們彼此難以溝通。

‧《切.格瓦拉》:這是一部關於人的電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現世,這些真正的人才被異化為「神」。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年代重要嗎?對於今天現實的大多數青年並不重要,不是每個女孩都是余虹,走不出自己的年代。

‧《艋舺》:他們說:艋舺不需要《艋舺》代言,亦不需要台北文化局利用電影來進行旅游業輸血,艋舺自己,在掙扎活著。

‧《捉妖記》:歸根到底,我們就是電影中妖所說的貪得無饜的人類,即使是為妖的悲慘境遇說話的一部電影,我們也會娛樂至死。

‧《西遊降魔篇》:沒有純粹的善,只有被制衡的惡。這樣我們甚至只能相信了惡的無所不能,就像開頭死去的小女孩一家,他們必須毫無被救的可能,此所謂「芻狗」。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香港。每個角色撥通電話,另一方不予應答的,就是香港。

‧《麥兜故事》:麥兜在香港取得共鳴──二○○一年的第一套《麥兜故事》票房甚至超越了宮崎駿,是因為香港人在麥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陰影,看到了自己的負資產可能。

‧《我是布萊克》:在法的門前,只有兩種選擇:要嘛遵從遊戲規則而苟延殘喘,要嘛挺身一擊換取尊嚴。

◎觀影生死

‧《地心引力》:在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想像當中,黑洞是現實主義的存在,而蟲洞就是黑洞的理想主義狀態:毀滅反而成為溝通再生的契機。

‧《雪國列車》:在這樣一個生存的固定框架裡,到底要像一個人那樣死去,還是像蟑螂一樣活著?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當煉獄瀕臨天堂或地獄之境(島的白晝與黑夜),堅守煉獄才是唯一的救贖,即使你要面對的是絕望。

‧《神鬼獵人》:這既是荒野把靈魂還給人類,也是人類把靈魂交付給荒野。

‧《索爾之子》:索爾在他身上看到了在死亡之外仍然可以延續的生命,在虛無之中仍然可以信賴的信仰,我也相信,這是每一個父親都願意相信的。

※ 本書特色
‧最富詩意的詮釋,冷而凝鍊,以文字架構而成的,縈繞心上久久不散的影視饗宴。

作者簡介

作者:廖偉棠
1975年出生於廣東,後遷徙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現暫居香港大嶼山島,四處遊歷。全職作家,兼職攝影師、攝影雜誌《CAN》主編、文學雜誌《今天》詩歌編輯。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的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曾出版詩集《櫻桃與金剛》、《永夜》、《隨著魚們下沉》、《花園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園》、《手風琴裡的浪遊》、《波希米亞行路謠》、《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半簿鬼語》等,攝影及雜文集《波希米亞中國》(合著)、《我們從此撤離,只留下光》、《衣錦夜行》,攝影集《尋找倉央嘉措》、《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評論集《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方異境
讓生活撐開以惡與暴烈
讓生命脹大以時空的薄膜
有時,毀滅反而
成為詩意與哲學再生的契機

「我將向黑暗裏彷徨於無地。」──魯迅《影的告別》如是說。

繼《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後,廖偉棠新作《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入影入戲!

如果影會告白,它將向你描述何謂「無地」。廖偉棠以詩人特有的視角,挖掘潛藏在影像聲光背後那些難以描述、讓觀者耿耿於懷的神祕領域,在最豐厚的溫柔上,細緻、銳利地述說電影的暗面,刻畫你我都熟悉的影與人。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分為三輯,第一輯放眼西方與東洋,以幽暗曖昧的科幻宇宙為起點,逐漸聚焦在人間的生與死、故鄉與遠行的永恆主題,探求靈魂深處最原初的意義,讓我們在《地心引力》的幽冥太空遙望過去與未來,跟著少年Pi一同漂流。

第二輯將眼光拉近,凝視中國風起雲湧的人世,娓娓道來激盪其中的愛與憎,看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人影像中的河山。

到了第三輯,我們得以一窺最廖偉棠最近身的場域,描繪香港、台灣的觀影風貌,談《艋舺》的在地經驗、談張國榮與梅艷芳、談周星馳,也談詩人周夢蝶,藉由聲光色彩的迷離,書寫明明踏實生活其中卻始終如異邦的疏離。

無論是借古諷今、借影說光、借刀殺人,這一張觀影地圖都試圖在銀幕世界之上創造一個平行宇宙,讓你在演員謝幕之後開始一場新的文字冒險之旅。

※ 本書精華

◎觀影之藝

‧《刺客聶隱娘》:電影深詣詩意,道盡中晚唐的聲色絕境。聲:聶字正體有三耳,再加隱字一耳,女俠遂比我們有了雙倍的聽覺。聽者是停駐、引弓不發的,一發則取人性命於五步之內。

‧《薩爾加多的凝視》:面對苦難,你採取藝術行動就難免被視為偽善,這道德門檻如此之高,又是如此容易變成道德大棒。

‧《路邊野餐》:詩意存在於小診所的枯寂日常中,存在於挖掘機的上落規矩中,存在於小男孩與小裁縫捨不得放下的一碗飯,存在於陳升回憶那間被瀑布聲吵得無法對話的房子。

‧《風起》:美,有時只是遁詞,只是一個藝術家對真的軟弱。

◎觀影人

‧《化城再來人》:《化城再來人》裡講述的這個詩人周夢蝶,孤獨得自己既是筆墨、也是細長的一條著墨之紙,別人揮灑大時代之潑墨淋漓之時,他獨潛心向內,在他唯一擁有的一具肉身上抄經,其詩之瓊絕卻正因此而來。

‧《一代宗師》:拍電影也好似禪宗比機鋒,能讓人頓悟的都是平常語,王家衛往往也是俗語比造語好,《春光乍洩》一句「不如從頭來過」、《花樣年華》一句「如果有多一張船票」這樣的平常語比《東邪西毒》許多現代詩式金句要內涵得多。

‧《生生長流》:阿巴斯並非殺死電影的人,而恰是催生一種新電影的智者。

‧《深海光年》: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考古者,他的考古是去拓寬民眾對歷史的想像、去面對自身在歷史共業當中的抉擇。

‧《比海還深》:我們都沈浸在是枝裕和那種日常的絕望中無法出來──因為日常,這絕望變得更不能反駁。

‧《天注定》:賈樟柯的絕望在於,這是一個無俠的時代,他卻想拍一部武俠片。

‧《胭脂扣》:梅豔芳是南音的五更夜嘆,不需要掌聲,只需要淚水。而張國榮是有京劇名角範兒的,亮相時必須喝得滿堂彩。

‧《如歌的行板:瘂弦》:瘂弦呈現出一個天才的絕望─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人曾經的流離賦予他一抹杜甫的底色,盡管他不時掙扎著李商隱、杜牧式的超逸。

◎觀影世

‧《小東西》:在《小東西》,中國不只是一個中國,而是由無數個中國相交織重疊而成,但它們彼此難以溝通。

‧《切.格瓦拉》:這是一部關於人的電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現世,這些真正的人才被異化為「神」。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年代重要嗎?對於今天現實的大多數青年並不重要,不是每個女孩都是余虹,走不出自己的年代。

‧《艋舺》:他們說:艋舺不需要《艋舺》代言,亦不需要台北文化局利用電影來進行旅游業輸血,艋舺自己,在掙扎活著。

‧《捉妖記》:歸根到底,我們就是電影中妖所說的貪得無饜的人類,即使是為妖的悲慘境遇說話的一部電影,我們也會娛樂至死。

‧《西遊降魔篇》:沒有純粹的善,只有被制衡的惡。這樣我們甚至只能相信了惡的無所不能,就像開頭死去的小女孩一家,他們必須毫無被救的可能,此所謂「芻狗」。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香港。每個角色撥通電話,另一方不予應答的,就是香港。

‧《麥兜故事》:麥兜在香港取得共鳴──二○○一年的第一套《麥兜故事》票房甚至超越了宮崎駿,是因為香港人在麥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陰影,看到了自己的負資產可能。

‧《我是布萊克》:在法的門前,只有兩種選擇:要嘛遵從遊戲規則而苟延殘喘,要嘛挺身一擊換取尊嚴。

◎觀影生死

‧《地心引力》:在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想像當中,黑洞是現實主義的存在,而蟲洞就是黑洞的理想主義狀態:毀滅反而成為溝通再生的契機。

‧《雪國列車》:在這樣一個生存的固定框架裡,到底要像一個人那樣死去,還是像蟑螂一樣活著?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當煉獄瀕臨天堂或地獄之境(島的白晝與黑夜),堅守煉獄才是唯一的救贖,即使你要面對的是絕望。

‧《神鬼獵人》:這既是荒野把靈魂還給人類,也是人類把靈魂交付給荒野。

‧《索爾之子》:索爾在他身上看到了在死亡之外仍然可以延續的生命,在虛無之中仍然可以信賴的信仰,我也相信,這是每一個父親都願意相信的。

※ 本書特色
‧最富詩意的詮釋,冷而凝鍊,以文字架構而成的,縈繞心上久久不散的影視饗宴。

作者簡介

作者:廖偉棠
1975年出生於廣東,後遷徙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現暫居香港大嶼山島,四處遊歷。全職作家,兼職攝影師、攝影雜誌《CAN》主編、文學雜誌《今天》詩歌編輯。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的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曾出版詩集《櫻桃與金剛》、《永夜》、《隨著魚們下沉》、《花園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園》、《手風琴裡的浪遊》、《波希米亞行路謠》、《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半簿鬼語》等,攝影及雜文集《波希米亞中國》(合著)、《我們從此撤離,只留下光》、《衣錦夜行》,攝影集《尋找倉央嘉措》、《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評論集《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

More books from Performing Arts

Cover of the book Physical Theatres: A Critical Reader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Cinema and the Imagination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Writing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The Silent Appalachian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Battle Royal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Danny O'Donoghue - The Biography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Performance as Research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When Women Wrote Hollywood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Berliner Ensemble Adaptations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The Comedy Film Nerds Guide to Movies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Clothes, Clothes, Clothes. Music, Music, Music. Boys, Boys, Boys.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Ferguson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Young Chekhov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Conversations with Peter Brook: 1970-2000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The Legs Are the Last to Go by 廖偉棠
Cover of the book Downton Abbey - A Celebration by 廖偉棠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