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人:面對集體憎恨、社會癱瘓的公民抉擇

Nonfiction, History, Jewish, Holocaust, Military, World War II
Cover of the book 鄰人:面對集體憎恨、社會癱瘓的公民抉擇 by 楊‧格羅斯,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楊‧格羅斯 ISBN: 3079863596078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December 5, 2018
Imprint: 木馬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楊‧格羅斯
ISBN: 3079863596078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December 5, 2018
Imprint: 木馬文化
Language: Chinese

殺死你,只因為你貼著我憎恨的那個標籤。

**  ★成功挑戰二戰主流史觀,大屠殺歷史寫作經典!
  「為何惡魔在這座小鎮裡橫行?」**

  ——1941年的炎熱夏日,波蘭耶德瓦布內小鎮裡一半的居民謀殺了另一半居民。

  暴力的陰霾籠罩了整座小鎮。
  鎮上的猶太人像狼群中待宰的羔羊,他們被棍打、溺斃、砍頭、焚燒……
  然而這一連串殘忍的暴行並非出自人們熟知的「納粹」,
  而是擁有真實面孔和姓名的波蘭人,
  是這些受害者過往所熟識相交的人們:他們的同學、朋友、向他們買牛奶的人以及在街上閒話家常的人——同住在小鎮裡的鄰人。

  「大多數是年輕男人,他們非常享受抓捕和折磨猶太人的過程。」
  「暴徒們拉著手風琴、吹著笛子,來掩蓋婦女和孩子的尖叫聲。」
  「那些劊子手愈來愈興奮,殺人的節奏也愈來愈快、愈來愈瘋狂。」
  「儘管事發之後一片慘狀,他們還是搜刮死者身上的財物,因為據說猶太人會把值錢的東西縫進衣服裡。」

  證詞、證據、凶手、殺人動機……參與犯罪的隊伍隨著真相大白不斷擴大。
  作者耗費數十年抽絲剝繭,展開比偵探小說還懸疑迭起、驚心動魄的歷史解謎!
  人類現代史上公認的受害者「波蘭人」,原來也是屠殺的加害者?!

  在面對和你敦親睦鄰的朋友同學、老師校長、鞋匠花匠或理髮店老闆娘……那些走在路上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閒話家常的親密情誼,是怎麼在一夕間消失無蹤?那些親密的鄰人們又是如何心甘情願地成為拿著斧頭棍棒的劊子手?

  ★美國國家書評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決選書單!
  ★翻譯美、德、義、荷、西、法等多國語言出版!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各大國際媒體盛讚!
  ★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史坦納、《戰後歐洲六十年》歷史學家東尼・賈德一致推薦!
  ★波蘭語出版後,波蘭舉國震撼,成立國家記憶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Memory)重啟耶德瓦布內大屠殺事件調查,並審判任何仍存活的或仍能負刑事責任的罪犯。

**  ◎為何人會對周遭的暴力與仇恨冷漠以對?
  ◎我們又該如何不跨過那道蔑視人命的線?**

**  本書引導讀者思考現代社會普遍潛伏的危險————**
  「一個社會的徹底癱瘓,最明顯的就是對憎恨(resentment)的制度化。服膺於憎恨的人們受慫恿而相互敵視,彼此間的敵意如獸性本能般水漲船高。社會中任何細小的裂痕都可能迸裂為鴻溝,任何對立情緒都會不斷惡化加劇。曾有一度,政府慫恿人們公開指責彼此,前者的隊伍靠著衝突謾罵不斷壯大,人們在無意識間逐漸不同程度地與政府共謀,鎮壓了他們自己。」——楊・格羅斯

  「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蔚昀

  歐洲長期壓迫、屠殺猶太人,除了「流散」造成「國家缺位」這個角度之外,本書也提供了社會史的解釋。二戰期間在一個波蘭小鎮,一半的人口(猶太人)在一個夏日,被他們的波蘭人鄰居掠奪、凌虐、屠殺殆盡。為什麼?本書帶領我們探索「波蘭—猶太關係的陰暗面」。——吳介民

  讀《鄰人》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哭.....但是除了情緒的波動,它也讓我能更深入肌理地了解波蘭文化,了解今日許多波蘭人的恐懼、脆弱、排外、自大又自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雖然很矛盾,但這些東西確實與波蘭人的勇敢、堅強、熱情、開放共存,像是與樹共生的蔓藤。我想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雖然距離遙遠,社會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我想這本書對臺灣人也很有參考價值,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正視傷害的眼睛,並且學習如何在傷害中繼續共存下去。——林蔚昀

本書特色

  ●歷史總是不斷顛覆歷史,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受害者其實才是加害者。而更可怕的是,我們都可能是這當中的一員:我恨你、我黑你、我抹消你的一切,只因你心中有著與我不同的信仰。而更可怕的是,我們都是有意識地成為了暴力的共謀者。

  ●這本書就像是一起殘忍謀殺案的調查報告。真凶乍看在眼前,然而解開謎團更重要的是殺人動機!抽絲剝繭、心驚膽跳的敘事過程,有著讀驚悚推理小說般緊湊強烈的畫面感,而等在前方的真相卻如此巨大到竟撼動了一個民族的歷史。

  ●真相需要揭曉,但更重要的是當真相或是被發掘出的歷史片段已然成為公開的資訊,社會的全體公民會選擇用什麼方式面對它?披露它?書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格羅斯相信只要歷史學家詳盡記錄蒐集那些未被傾聽的災難之聲,罪行的記憶必定會在一代代人間流傳下來。

名人推薦

**  ※專文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伍碧雯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周  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陳品諭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  ※好評推薦※**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  作家、社會學家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譯者
  房慧真  作家、記者
  郭崇倫  聯合報副總編輯、und全球瞭望主持人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  ◢ 媒體、名人推薦**
  對於戰爭所引發的人類獸性的重要論述。——《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永遠不會終止……仇恨就這樣在人類本性中漸漸根深柢固,隨時會再次爆發。這是本書帶給現代人類的預警。——《洛杉磯時報》

  先鋒性著作,大師級歷史學家傑作。作者以非凡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震人心魄的悲劇,讓本書在波蘭獲得極大反響,強行撬開了波蘭現代史上緊閉且沉痛的一章。但《鄰人》並不僅僅關於波蘭,它更對這個時代和人類最緊密的種族問題做出了低迴而激昂的反思。沒有任何一經歷或研究二十世紀的人,能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東尼・賈德,歷史學家

  本書揭露了塵封六十年的驚人真相,並在波蘭重啟新的歷史自省。書中的提問卻極具普遍性:「普通人」為何會突然心甘情願變成「劊子手」?我們能從民族的歷史中學到什麼?現代人對於國家過往犯下的罪應如何承擔且到何種程度?作者並未輕率地做出回答,但他以這段被消失的歷史讓人們以新的視野來思考。——大衛・恩格爾,紐約大學歷史系希伯來與猶太研究教授

  不論是從寬泛的二戰時期猶太大屠殺來看,還是從波蘭社會對大屠殺的反應此一更具體的問題來看,本書無疑是十年來我所讀過最重要的著作。作者以生動的敘事提問,我闔上書時仍對其描寫的事件震驚不已,同時又對於處理這沉痛、艱難、複雜主題所展露的智慧與技巧感到由衷敬佩。——安東尼・波隆斯基,波蘭猶太史學者、布蘭戴斯大學猶太學教授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殺死你,只因為你貼著我憎恨的那個標籤。

**  ★成功挑戰二戰主流史觀,大屠殺歷史寫作經典!
  「為何惡魔在這座小鎮裡橫行?」**

  ——1941年的炎熱夏日,波蘭耶德瓦布內小鎮裡一半的居民謀殺了另一半居民。

  暴力的陰霾籠罩了整座小鎮。
  鎮上的猶太人像狼群中待宰的羔羊,他們被棍打、溺斃、砍頭、焚燒……
  然而這一連串殘忍的暴行並非出自人們熟知的「納粹」,
  而是擁有真實面孔和姓名的波蘭人,
  是這些受害者過往所熟識相交的人們:他們的同學、朋友、向他們買牛奶的人以及在街上閒話家常的人——同住在小鎮裡的鄰人。

  「大多數是年輕男人,他們非常享受抓捕和折磨猶太人的過程。」
  「暴徒們拉著手風琴、吹著笛子,來掩蓋婦女和孩子的尖叫聲。」
  「那些劊子手愈來愈興奮,殺人的節奏也愈來愈快、愈來愈瘋狂。」
  「儘管事發之後一片慘狀,他們還是搜刮死者身上的財物,因為據說猶太人會把值錢的東西縫進衣服裡。」

  證詞、證據、凶手、殺人動機……參與犯罪的隊伍隨著真相大白不斷擴大。
  作者耗費數十年抽絲剝繭,展開比偵探小說還懸疑迭起、驚心動魄的歷史解謎!
  人類現代史上公認的受害者「波蘭人」,原來也是屠殺的加害者?!

  在面對和你敦親睦鄰的朋友同學、老師校長、鞋匠花匠或理髮店老闆娘……那些走在路上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閒話家常的親密情誼,是怎麼在一夕間消失無蹤?那些親密的鄰人們又是如何心甘情願地成為拿著斧頭棍棒的劊子手?

  ★美國國家書評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決選書單!
  ★翻譯美、德、義、荷、西、法等多國語言出版!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各大國際媒體盛讚!
  ★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史坦納、《戰後歐洲六十年》歷史學家東尼・賈德一致推薦!
  ★波蘭語出版後,波蘭舉國震撼,成立國家記憶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Memory)重啟耶德瓦布內大屠殺事件調查,並審判任何仍存活的或仍能負刑事責任的罪犯。

**  ◎為何人會對周遭的暴力與仇恨冷漠以對?
  ◎我們又該如何不跨過那道蔑視人命的線?**

**  本書引導讀者思考現代社會普遍潛伏的危險————**
  「一個社會的徹底癱瘓,最明顯的就是對憎恨(resentment)的制度化。服膺於憎恨的人們受慫恿而相互敵視,彼此間的敵意如獸性本能般水漲船高。社會中任何細小的裂痕都可能迸裂為鴻溝,任何對立情緒都會不斷惡化加劇。曾有一度,政府慫恿人們公開指責彼此,前者的隊伍靠著衝突謾罵不斷壯大,人們在無意識間逐漸不同程度地與政府共謀,鎮壓了他們自己。」——楊・格羅斯

  「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蔚昀

  歐洲長期壓迫、屠殺猶太人,除了「流散」造成「國家缺位」這個角度之外,本書也提供了社會史的解釋。二戰期間在一個波蘭小鎮,一半的人口(猶太人)在一個夏日,被他們的波蘭人鄰居掠奪、凌虐、屠殺殆盡。為什麼?本書帶領我們探索「波蘭—猶太關係的陰暗面」。——吳介民

  讀《鄰人》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哭.....但是除了情緒的波動,它也讓我能更深入肌理地了解波蘭文化,了解今日許多波蘭人的恐懼、脆弱、排外、自大又自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雖然很矛盾,但這些東西確實與波蘭人的勇敢、堅強、熱情、開放共存,像是與樹共生的蔓藤。我想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雖然距離遙遠,社會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我想這本書對臺灣人也很有參考價值,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正視傷害的眼睛,並且學習如何在傷害中繼續共存下去。——林蔚昀

本書特色

  ●歷史總是不斷顛覆歷史,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受害者其實才是加害者。而更可怕的是,我們都可能是這當中的一員:我恨你、我黑你、我抹消你的一切,只因你心中有著與我不同的信仰。而更可怕的是,我們都是有意識地成為了暴力的共謀者。

  ●這本書就像是一起殘忍謀殺案的調查報告。真凶乍看在眼前,然而解開謎團更重要的是殺人動機!抽絲剝繭、心驚膽跳的敘事過程,有著讀驚悚推理小說般緊湊強烈的畫面感,而等在前方的真相卻如此巨大到竟撼動了一個民族的歷史。

  ●真相需要揭曉,但更重要的是當真相或是被發掘出的歷史片段已然成為公開的資訊,社會的全體公民會選擇用什麼方式面對它?披露它?書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格羅斯相信只要歷史學家詳盡記錄蒐集那些未被傾聽的災難之聲,罪行的記憶必定會在一代代人間流傳下來。

名人推薦

**  ※專文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伍碧雯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周  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陳品諭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  ※好評推薦※**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  作家、社會學家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譯者
  房慧真  作家、記者
  郭崇倫  聯合報副總編輯、und全球瞭望主持人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  ◢ 媒體、名人推薦**
  對於戰爭所引發的人類獸性的重要論述。——《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永遠不會終止……仇恨就這樣在人類本性中漸漸根深柢固,隨時會再次爆發。這是本書帶給現代人類的預警。——《洛杉磯時報》

  先鋒性著作,大師級歷史學家傑作。作者以非凡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震人心魄的悲劇,讓本書在波蘭獲得極大反響,強行撬開了波蘭現代史上緊閉且沉痛的一章。但《鄰人》並不僅僅關於波蘭,它更對這個時代和人類最緊密的種族問題做出了低迴而激昂的反思。沒有任何一經歷或研究二十世紀的人,能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東尼・賈德,歷史學家

  本書揭露了塵封六十年的驚人真相,並在波蘭重啟新的歷史自省。書中的提問卻極具普遍性:「普通人」為何會突然心甘情願變成「劊子手」?我們能從民族的歷史中學到什麼?現代人對於國家過往犯下的罪應如何承擔且到何種程度?作者並未輕率地做出回答,但他以這段被消失的歷史讓人們以新的視野來思考。——大衛・恩格爾,紐約大學歷史系希伯來與猶太研究教授

  不論是從寬泛的二戰時期猶太大屠殺來看,還是從波蘭社會對大屠殺的反應此一更具體的問題來看,本書無疑是十年來我所讀過最重要的著作。作者以生動的敘事提問,我闔上書時仍對其描寫的事件震驚不已,同時又對於處理這沉痛、艱難、複雜主題所展露的智慧與技巧感到由衷敬佩。——安東尼・波隆斯基,波蘭猶太史學者、布蘭戴斯大學猶太學教授

More books from World War II

Cover of the book Commonwealth Cruisers 1939–45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Paris Underground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Battleship Bismarck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The Women Who Spied for Britain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To War with Whitaker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Hawker Fury, Part 2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Man of Steel and Honour: General Stanislaw Maczek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Storm on the Horizon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While Berlin Burns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The Forgotten Soldier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Con i Panther della “Brandeburg”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World of Tanks - The SU-152 and Related Vehicles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Blitzkrieg in their Own Words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Colonel Belchamp’s Battlefield Tour by 楊‧格羅斯
Cover of the book Tales of Lancasters and Other Aircraft by 楊‧格羅斯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