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ISBN: 7246869090407
Publisher: 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ugust 8, 2014
Imprint: 公共冊所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ISBN: 7246869090407
Publisher: 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ugust 8, 2014
Imprint: 公共冊所
Language: Chinese

魯蛇世代的逆襲!
臺灣新世代學運青年投身救國的戰鬥手冊

社運不是只有上街頭!
在街頭示威的激情背後,人們很少看見社運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努力。然而,要想投身運動,最重要就是組織起來。沒有夥伴,一個人什麼也做不到。人民的自我組織,才是抵抗暴政、捍衛民主的唯一方法。【組織篇】從社運組織經營的基本方法談起,並分享作者累積多年的組織筆記,期待讀者走出自己的反抗之道。

上街不是只有喊口號!
面對傲慢的有權者,弱勢者該如何迎擊?唯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然而,行動不只是拿著一隻大聲公走上街頭。從規劃到執行,涉及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整體情勢的評估,具體抗爭劇碼的選擇,政治與法律風險的評估和承擔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行動篇】從抗爭行動的決斷、籌備、執行到善後等四大層面,逐步說明一場抗爭行動如何發生。

網路宣傳技巧大公開!
沒有主流媒體或大筆資金就無法影響政治?【網路宣傳篇】說明理念富裕、資源困窘的社運組織要如何利用網路,特別是人手一機隨時隨地滑不停的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從社群媒體反攻主流,已經成為社運宣傳的關鍵工作。

★推薦詞
在社運現場時常看到這些學長學弟出沒著。對照自己,為了日常生活逐漸磨耗,原以為不會改變的事情正緩慢地改變著,便慶幸還有些人,提醒我──這世界還有些我們應該做的。歷史沒有倘若,但是未來有。倘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的行動開始。——羅毓嘉(詩人)

讀《魯蛇之春》,我讀到的是意義的追尋。其寫作的底蘊,是行動者回應著痛苦對自己的索求,那是內心嚴厲的叩問:「我做這些,所為何來?」痛苦並不必然會把人打倒,找不到意義的痛苦才會令人失去氣魄。《魯蛇之春》不是選手抵達終點壓線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稱魯蛇也;而是在每一個換氣的時刻,想辦法讓下一口氣接上來,於是可以再度沈潛,興風作浪。——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這一本小書,回返人,回返有體溫的人,回返「公民不服從」的核心價值,閱讀時,使用時,請別忘記,這是一群運動青年,用他們的青春與身體,以具體的臺灣社會為書頁,通過實踐所寫成的。——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我希望在抗爭現場中被迫快速成長、也被迫激進化的年輕人,能有機會讀到這樣的一本手冊。當很多「魯蛇青年」開始閱讀與嘗試實踐這本書的召喚時,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面對未來,即使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魯蛇」革命家面對逆境的笑容,以及他們那自嘲嘲人、自娛娛人的黑色幽默顛覆了悲劇的意義,使強權顯得荒謬,困境開始崩解,命運產生逆轉,賤民獲得解放。讓我們脫帽致敬,抹去憂傷,以微笑迎接「魯蛇」革命年代的來臨。——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本書提供了初步的指南,照亮過去的運動者曾經走過的路,讓現在的我們得以不再瞎子摸象般胡亂找路。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逼問自己介入社會的初衷,其實無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一切太晚之前」。——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從一九九○年中期起算,臺灣大約有十年的學運空白,正是因為先前校園內的組織傳統沒有被完整地流傳和承繼下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與權力的鬥爭,正是記憶與遺忘的戰鬥。而這本學運手冊,是「八○後、九○初」的臺灣年輕人,以他們的組織和運動經驗,為反抗「丟失與遺忘」而留下的見證。——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四方綠林齊推薦,不信公義喚不回
吳音寧(作家、社運工作者、溪州鄉公所主秘)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李柏璋(「台獨機關槍」FB粉絲專頁)
何潔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學生,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捍衞農村青年陣線成員)
房慧真(作家、記者)
周佳穎(「台南妹仔教你說台語」FB粉絲專頁)
周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洪崇晏(外號八六,社運參與者)
苗博雅(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賴品妤(318學運幹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羅毓嘉(詩人)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魯蛇世代的逆襲!
臺灣新世代學運青年投身救國的戰鬥手冊

社運不是只有上街頭!
在街頭示威的激情背後,人們很少看見社運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努力。然而,要想投身運動,最重要就是組織起來。沒有夥伴,一個人什麼也做不到。人民的自我組織,才是抵抗暴政、捍衛民主的唯一方法。【組織篇】從社運組織經營的基本方法談起,並分享作者累積多年的組織筆記,期待讀者走出自己的反抗之道。

上街不是只有喊口號!
面對傲慢的有權者,弱勢者該如何迎擊?唯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然而,行動不只是拿著一隻大聲公走上街頭。從規劃到執行,涉及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整體情勢的評估,具體抗爭劇碼的選擇,政治與法律風險的評估和承擔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行動篇】從抗爭行動的決斷、籌備、執行到善後等四大層面,逐步說明一場抗爭行動如何發生。

網路宣傳技巧大公開!
沒有主流媒體或大筆資金就無法影響政治?【網路宣傳篇】說明理念富裕、資源困窘的社運組織要如何利用網路,特別是人手一機隨時隨地滑不停的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從社群媒體反攻主流,已經成為社運宣傳的關鍵工作。

★推薦詞
在社運現場時常看到這些學長學弟出沒著。對照自己,為了日常生活逐漸磨耗,原以為不會改變的事情正緩慢地改變著,便慶幸還有些人,提醒我──這世界還有些我們應該做的。歷史沒有倘若,但是未來有。倘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的行動開始。——羅毓嘉(詩人)

讀《魯蛇之春》,我讀到的是意義的追尋。其寫作的底蘊,是行動者回應著痛苦對自己的索求,那是內心嚴厲的叩問:「我做這些,所為何來?」痛苦並不必然會把人打倒,找不到意義的痛苦才會令人失去氣魄。《魯蛇之春》不是選手抵達終點壓線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稱魯蛇也;而是在每一個換氣的時刻,想辦法讓下一口氣接上來,於是可以再度沈潛,興風作浪。——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這一本小書,回返人,回返有體溫的人,回返「公民不服從」的核心價值,閱讀時,使用時,請別忘記,這是一群運動青年,用他們的青春與身體,以具體的臺灣社會為書頁,通過實踐所寫成的。——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我希望在抗爭現場中被迫快速成長、也被迫激進化的年輕人,能有機會讀到這樣的一本手冊。當很多「魯蛇青年」開始閱讀與嘗試實踐這本書的召喚時,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面對未來,即使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魯蛇」革命家面對逆境的笑容,以及他們那自嘲嘲人、自娛娛人的黑色幽默顛覆了悲劇的意義,使強權顯得荒謬,困境開始崩解,命運產生逆轉,賤民獲得解放。讓我們脫帽致敬,抹去憂傷,以微笑迎接「魯蛇」革命年代的來臨。——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本書提供了初步的指南,照亮過去的運動者曾經走過的路,讓現在的我們得以不再瞎子摸象般胡亂找路。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逼問自己介入社會的初衷,其實無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一切太晚之前」。——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從一九九○年中期起算,臺灣大約有十年的學運空白,正是因為先前校園內的組織傳統沒有被完整地流傳和承繼下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與權力的鬥爭,正是記憶與遺忘的戰鬥。而這本學運手冊,是「八○後、九○初」的臺灣年輕人,以他們的組織和運動經驗,為反抗「丟失與遺忘」而留下的見證。——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四方綠林齊推薦,不信公義喚不回
吳音寧(作家、社運工作者、溪州鄉公所主秘)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李柏璋(「台獨機關槍」FB粉絲專頁)
何潔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學生,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捍衞農村青年陣線成員)
房慧真(作家、記者)
周佳穎(「台南妹仔教你說台語」FB粉絲專頁)
周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洪崇晏(外號八六,社運參與者)
苗博雅(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賴品妤(318學運幹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羅毓嘉(詩人)

More book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Data Politics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Inventing Peace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Fighting for Status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Proof of Conspiracy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2012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Governing Uncertainty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Sir Peter Hall: Pioneer in Regional Planning, Transport and Urban Geography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Ethnocentric Political Theory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Reassess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Reimagining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in Education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The EU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 Order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Uncertain Democracy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Standortbilanz Lesebogen 15 Beobachter und Werkzeuge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The 2014 Midterm Elections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Cover of the book The Selected Essays of Gore Vidal by 墨者工作室(張勝涵、黃守達、余崇任)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