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談心經

Essence of the Heart Sutra: The Dalai Lama’s Heart of Wisdom Teachings

Nonfic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astern Religions, Buddhism, Health & Well Being, Self Help, Self Improvement
Cover of the book 達賴喇嘛談心經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ISBN: 3009861336336
Publisher: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Publication: October 1, 2017
Imprint: 圓神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ISBN: 3009861336336
Publisher: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Publication: October 1, 2017
Imprint: 圓神出版
Language: Chinese
p>達賴喇嘛極度推崇

斷除源於人生本質的苦痛

就從讀、誦、寫《心經》開始

讀誦寫《心經》來觀照空性,是克服煩惱的強而有力的方法

達賴喇嘛經常往返各個國家講述大乘佛教聖典《心經》。這部經典幾乎所有佛教徒都能琅琅背誦,並於世界廣為流傳。《心經》好比是人體的「心臟」,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達賴喇嘛相當重視這部經典。本書即是他以《心經》為基礎,透過深入淺出地解說,讓讀者了解什麼是宗教?又何謂佛法?並精闢闡釋佛家經典的中心思想,鼓勵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觀照《心經》。

達賴喇嘛於本書開頭即說道:「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當我們讀誦並努力了解《心經》的深意時,不僅可慢慢感受皈依佛陀的深刻情操,還能從中找到真正讓內心強大而寧靜的力量。

對於想更進一步理解佛教智慧,或是常感煩躁、困惑及強烈欲望和憤怒的人,建議不妨和達賴喇嘛一起,從讀誦《心經》開始,找回內在的平和。

◎達賴喇嘛的心經智慧◎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強烈的欲望或憤怒,就會發現這些情緒源自我們對境界的貪執。如果進一步分析,將可以發現對境界的貪執,是根源於對「我」或「自我」的貪執。

★當人們在尋找快樂和克服痛苦時,擁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聰明才智。聰明才智幫助我們找到快樂、解除痛苦,卻也製造問題。也就是說,由聰明才智引發的不快樂,僅能從聰明才智本身來減輕。因此,合理地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是很重要的。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或災難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這是我所謂的內在成長,我有時也會說成內在裁軍。事實上,在這個社會的所有面向中,從家庭、社會到政治,內在裁軍正是現在人們最需要的。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第14世達賴喇嘛,為西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亦為全球崇敬之佛教大成就者。

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7月6日生於西藏安多的貧窮農家,兩歲時被認定為第13世達賴喇嘛轉世。1959年西藏局勢丕變,流亡至印度至今,並於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成立流亡政府。

精通西藏佛法中各派信仰,具各派傳承,亦十分尊敬其他宗教。長年主張以和平方式為西藏爭取宗教與文化自由,經常走訪世界各地,與各領域學者對話及合作。暢談慈悲、寬恕、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以及世界和平等普世價值,廣獲各界敬重與肯定,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

五十多年來不辭辛勞,以溫和精煉的話語,將佛教教義遍傳世界,澤被眾生,著作已達五十餘部。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居士

1945年生於台南,台大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致力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也將漢傳佛教等典籍譯為英文,並曾為達賴喇嘛、顙東仁波切、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2007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擔任理事長,於2013年卸任,任名譽理事長迄今。

主要譯作:《西藏生死書》《當修行者遇見大師》《達賴喇嘛談心經》《認識藏傳佛教》《心靈神醫》《菩提樹的心木》《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

目錄

序  從僧人的低吟聲中觀照空性、克服煩惱  格西圖登金巴

第一篇.佛法概述

Chapter 1 追求內在成長

Chapter 2 今日世界的宗教

多樣教法和路徑

保留原有的傳統

分享彼此的傳統

取法其他的傳統

Chapter 3 佛教的基礎

佛教的特質

佛陀

初轉法輪

十二緣起

煩惱

苦因的息滅

Chapter 4 大乘

大乘佛法

龍樹與大乘

大乘的起源

Chapter 5 從苦中解脫

苦與慈悲

整合所有教法

 

第二篇.心經

《心經》的經文

Chapter 6 序分

大般若經

經題與皈敬文

教法的起源

空與色

Chapter 7 入菩薩道

觀自在菩薩

善男子與善女人

佛性

諸法實相

Chapter 8 無我觀

勝義菩提心

無我觀

四法印

Chapter 9 空性的詮釋

二無我

唯識說

了義與不了義

中觀說

兩種中觀學派

空性與緣起

Chapter 10 發展無倒正見

遮無自性

了解二諦

詮釋的傳統

空性與「八不」

Chapter 11 證果

一切法空

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心咒

《心經》的隱義

迴向

 

第三篇.菩薩道

Chapter 12 生起菩提心

漸修道

七重因果

自他平等與自他交換

自利與利他的抉擇

施受法

生起菩提心

 

後 記  為了給下一代更公正、祥和的世界

附 錄  《般若心經釋:善明句義》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p>達賴喇嘛極度推崇

斷除源於人生本質的苦痛

就從讀、誦、寫《心經》開始

讀誦寫《心經》來觀照空性,是克服煩惱的強而有力的方法

達賴喇嘛經常往返各個國家講述大乘佛教聖典《心經》。這部經典幾乎所有佛教徒都能琅琅背誦,並於世界廣為流傳。《心經》好比是人體的「心臟」,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達賴喇嘛相當重視這部經典。本書即是他以《心經》為基礎,透過深入淺出地解說,讓讀者了解什麼是宗教?又何謂佛法?並精闢闡釋佛家經典的中心思想,鼓勵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觀照《心經》。

達賴喇嘛於本書開頭即說道:「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當我們讀誦並努力了解《心經》的深意時,不僅可慢慢感受皈依佛陀的深刻情操,還能從中找到真正讓內心強大而寧靜的力量。

對於想更進一步理解佛教智慧,或是常感煩躁、困惑及強烈欲望和憤怒的人,建議不妨和達賴喇嘛一起,從讀誦《心經》開始,找回內在的平和。

◎達賴喇嘛的心經智慧◎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強烈的欲望或憤怒,就會發現這些情緒源自我們對境界的貪執。如果進一步分析,將可以發現對境界的貪執,是根源於對「我」或「自我」的貪執。

★當人們在尋找快樂和克服痛苦時,擁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聰明才智。聰明才智幫助我們找到快樂、解除痛苦,卻也製造問題。也就是說,由聰明才智引發的不快樂,僅能從聰明才智本身來減輕。因此,合理地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是很重要的。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或災難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這是我所謂的內在成長,我有時也會說成內在裁軍。事實上,在這個社會的所有面向中,從家庭、社會到政治,內在裁軍正是現在人們最需要的。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第14世達賴喇嘛,為西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亦為全球崇敬之佛教大成就者。

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7月6日生於西藏安多的貧窮農家,兩歲時被認定為第13世達賴喇嘛轉世。1959年西藏局勢丕變,流亡至印度至今,並於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成立流亡政府。

精通西藏佛法中各派信仰,具各派傳承,亦十分尊敬其他宗教。長年主張以和平方式為西藏爭取宗教與文化自由,經常走訪世界各地,與各領域學者對話及合作。暢談慈悲、寬恕、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以及世界和平等普世價值,廣獲各界敬重與肯定,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

五十多年來不辭辛勞,以溫和精煉的話語,將佛教教義遍傳世界,澤被眾生,著作已達五十餘部。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居士

1945年生於台南,台大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致力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也將漢傳佛教等典籍譯為英文,並曾為達賴喇嘛、顙東仁波切、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2007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擔任理事長,於2013年卸任,任名譽理事長迄今。

主要譯作:《西藏生死書》《當修行者遇見大師》《達賴喇嘛談心經》《認識藏傳佛教》《心靈神醫》《菩提樹的心木》《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

目錄

序  從僧人的低吟聲中觀照空性、克服煩惱  格西圖登金巴

第一篇.佛法概述

Chapter 1 追求內在成長

Chapter 2 今日世界的宗教

多樣教法和路徑

保留原有的傳統

分享彼此的傳統

取法其他的傳統

Chapter 3 佛教的基礎

佛教的特質

佛陀

初轉法輪

十二緣起

煩惱

苦因的息滅

Chapter 4 大乘

大乘佛法

龍樹與大乘

大乘的起源

Chapter 5 從苦中解脫

苦與慈悲

整合所有教法

 

第二篇.心經

《心經》的經文

Chapter 6 序分

大般若經

經題與皈敬文

教法的起源

空與色

Chapter 7 入菩薩道

觀自在菩薩

善男子與善女人

佛性

諸法實相

Chapter 8 無我觀

勝義菩提心

無我觀

四法印

Chapter 9 空性的詮釋

二無我

唯識說

了義與不了義

中觀說

兩種中觀學派

空性與緣起

Chapter 10 發展無倒正見

遮無自性

了解二諦

詮釋的傳統

空性與「八不」

Chapter 11 證果

一切法空

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心咒

《心經》的隱義

迴向

 

第三篇.菩薩道

Chapter 12 生起菩提心

漸修道

七重因果

自他平等與自他交換

自利與利他的抉擇

施受法

生起菩提心

 

後 記  為了給下一代更公正、祥和的世界

附 錄  《般若心經釋:善明句義》

More books from Self Improvement

Cover of the book How To Survive the Passing of Your Partner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How To Become Smarter: 21 Ways to Increase Your Brain Power in the Next 30 Days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孩子的情商培養和溝通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7 habitudes des gens qui ratent tout...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You Are Enough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Der Messie in uns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Tudo tem uma primeira vez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Life Is Delicious!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Recognizing Your Fears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Troubles in My Way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Vivere con intuito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Nothing To It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Who Am I?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Light the Flame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Cover of the book The 7 Keys to Success by 達賴喇嘛, Dalai Lama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